目前為止,朝井遼的作品都沒有讓我失望,每每看它的文字都會覺得真得是寫到心坎兒裡了。聽說桐島退社了講的是高中生活,重生講的是大學生活,隨著作者的成長,這本何者,說的是求職的故事。
書中描繪一群即將就業的新鮮人在面對人生新的關卡的種種,借由主角拓人的角度看待身邊人們的百態。如同朝井遼之前的作品,他的文字總是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鳴,很自然的就進入了故事之中。自然日本的就業型式與台灣有很打的不同,但我想人性這種東西應該是永遠共通的吧。此書就是環繞在拓人、光太郎、瑞月、理香、隆良這幾位主角的身上,而這些人就如同自己身邊的人一般,給人一種熟悉感。像是拓人老是以一種制高點往下看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彷彿自己是全知全能般。而理香則是汲汲營營的武裝自己,彷彿自己擁有的很多,不斷的想要展現給他人看。瑞月和光太郎算是比較討喜的角色,光太郎縱使有點荒誕不羈,但其實對人性是很有見地的,而瑞月完全就是有苦自己吞,容易欣賞別人,卻也不知不覺低估了自己。隆良就是不大討喜的角色了,白話的來說就是有點裝清高的感覺,認為他人都是隨波逐流,不能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前進。這些人可說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類型,但每個人也都在不同時候變成某種類型,有時候像隆良有時後像理香。不得不佩服作者對人的觀察力,讀的時候總是有點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其實在書的進行中,我對主角拓人並沒甚麼感覺,甚至覺得他的觀點跟我很像,能夠看到他人所不能解之處,當然我沒那麼厲害,只是在某些時後對人性有著跟他一樣的感觸罷了。但到最後理香的一席話,完全打了拓人跟我一巴掌。或許在看輕別人的過程中,其實最該被嘲笑得是自己。書中最有力度的兩段一段是理香這段打臉文,另一段便是原本溫文儒雅的瑞越跳出來指責隆良的段落。這兩段都讓我相當的沸騰,當然指責隆良是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而被打臉則是一種深深的內省。許多時候人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對別人作著分析評判如同在打分數一般,卻忽略了其實自己也是同樣的狹隘。
封面的那句:那些經過選擇的字句,能代表一個人的全貌嗎?則是本書另個值得深思的點。現在臉書氾濫,往往三不五時便會貼文自娛也娛人。然而這些精煉的字句真能代表一個人嗎?如同投履歷的自傳般,寫在外面的往往都是自己想讓別人知道的那一面。不過最近看了某篇文章提到其實臉書或是推特相當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真實樣貌,因為它是對朋友公開的平台,如果描述不實,就很容易被糾正。這樣的結論或許是這個虛假時代的小確幸吧。自然每個人都借由某種方式對外建構自我,從自我的表現和與他人的互動中了解自己的真實模樣。我想何謂真正的自我,使大家都在追尋的答案吧。這樣想似乎也比較不悲觀了!
總之,我還是很推薦此書,雖說網路上某篇文章對於朝井遼此書奪得直木賞相當不以為然,甚至覺得是評審被文中的現代感給騙了。但我覺得這或許也是某種盲點吧,以自我為中心出發的盲點。就我而言,此書仍然讓我收穫感觸良多。期待朝井遼繼續體驗人生,帶來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