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有點久沒寫心得,不過現在心態上比較鬆了,反正想寫再寫吧!這本書其實是之前在雜誌上吳念真專訪裡提到的,由於先前也曾看過他推薦的"邊城",感覺與吳導口味相合,於是乎便尋來看了。雜誌上原文是這樣的: "我受了《齊瓦哥醫生》這本書的影響,想在冬天坐火車橫越西伯利亞、我想看祕魯的古文明、想坐火車去西藏看看……。" 害我以為這是本類似旅遊記事的書,不過一google就發現全然不是那麼回事,原來是本世界名著,諾貝爾獎等級的作品,實在是孤陋寡聞。不過我對於這段俄國歷史其實相當有興趣,之前就有在想找書來看。既然遇上了即是種緣份,或許從小說入門也是個好方式,便直接下訂了。

這本書其實以歷史背景來說是一本沉重的書,書中時間軸橫跨了一戰、十月革命、內戰、經濟改革,可說是一部鮮活的俄國近代史。作者藉由主角齊瓦哥的視野,讓讀者得以一窺大時代下小人物們生活的真實面貌,而不是被政治包裝過,華而無實的空語。故事情節拆解起來其實也不太複雜,基本上有點自傳式小說的味道,隨著齊瓦哥的生命進程前進。至於吳導所言的旅行,其實某種程度來說也沒有錯。書中主角齊瓦哥醫生確實是四處漂泊,不過不是旅行那般自在寫意,而是時代下的不得已。

看這故事背景可能會認為是本很硬、很重的書,不過其實作者的文字相當有可讀性,或許是翻譯也相當厲害,很容易進入故事裡面。一開始閱讀最大的障礙反而是:名字。俄國人的名字實在是又臭又長,不好記憶,不時後又來個中間名,而且大概是不熟悉的關係,俄語名字看起來都很像。不過隨著故事進行,要掌握還是不難,甚至會覺得名字念起來很有異國風情。

帕斯捷爾納克本身也是個詩人,書中許說描述方式也帶有詩化的色彩。在小說後還借齊瓦哥之筆寫了25首詩。雖說我對詩的品味一直未達水準,而且總覺得詩這種密度極高的文字實在很難去翻譯,不過這25五首詩讀來還不算拗口,不得不佩服翻譯的這兩位大陸專家。在譯後記中譯者提道他也曾被送去勞動鍛鍊,或許這這樣得真實體驗,讓他能突破語言的隔離吧。誠如高行健在諾貝爾得獎感言所述: "文學作品之超越國界,通過翻譯又超越語種,盡而越過地理和歷形成成某些特定的習俗和人際關係,深深透出人性乃是人類普遍相通的。"

這本書除了小說的情節外,很多部份可說是書中人物或者說作者的呢喃,談到了許多哲學宗教的東西,包括那25首詩也有許說引自聖經的典故。在資本主義高漲的時代,造成的超越過往的資源分配不均,馬克思主義興起,齊瓦哥醫生也曾是信徒,對於革命充滿希望,但很快的生活的崩壞就使它改變了想法。革命帶來得不是答案,反而是悲劇,書中還曾提到戰亂讓文明倒退到人吃人的情景,令人髮指。齊瓦哥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動亂下,不斷的與至親之人分離,大兒子剛出生就被徵招入伍,戰後又是不斷的階級鬥爭,一家人被迫往搭火車逃亡,好不容易勉強安定下來,齊瓦哥卻又被紅軍擄走,逃脫後家人以被放逐他國,自己的女兒一面都未見。原本對於革命這種一切重新,烏托邦式的幻想徹底破滅。

有一段齊瓦歌對改造生活的評論我很喜歡: "生活從來都不是材料,不是物質。它本身,如果您想知道的話,不斷更新,永遠案著自我更新的規律發展,永遠自我改進,自我變化,它本身比咱們的愚蠢理論高超的多。" 的確生活不是被拿來改造的,生活就只是也只能是生活。任何從上而下,自以為有完美規劃的行動終將失敗。讓我想起高行健在"一個人的聖經"當中也有一段對於共產黨自以為是上帝,而妄加改造世界的嘲諷。這樣的想法很接近我近來讀到的哲學,一種演化論的哲學。如同塔雷伯在"反脆弱"所說,制度應該要像有機體,它不是不失敗,而是能過迅速的糾正調整。其實民主的根本觀念就是這樣,一種由下而上的制度,只可惜真正實施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了。

講了很多很重的東西,其實這本書我以為最有意思的是齊瓦哥與拉拉的愛情。在混亂不明的時代,這樣的愛情是極為耀眼的。書中拉拉所說的:"我們呼吸,相愛,哭泣,互相依靠,互相緊貼。"看得是又肉麻又感動。不過我對於齊瓦哥最後狠心離開拉拉有點不解,或許是不願接受科馬羅夫斯基的幫助,又或者只是他太務實,寧願犧牲自己也要增加拉拉逃脫的機會?或許有機會再重新閱讀又會更有體悟吧!

這是本帶有自傳式色彩的小說,書中拉拉得原型應該就是他的女友伊文斯卡婭,帕斯捷爾納克甚至因為她而放棄諾貝爾獎。有趣的是齊瓦哥醫生在各國受到的極大的讚揚,卻在俄國遭致一片罵聲。做為作家,忠於筆桿卻不被祖國接受,恐怕也是種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xjam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